掃地機器人開箱實測PART27 : iRobot j7+
單一測評 掃地機器人專題

掃地機器人開箱實測PART27 : iRobot j7+

iRobot做為極知名的掃地機器人品牌,一貫以耐操勇猛著名,當年i7+的自動集塵,做的非常平順,也成為後來各家掃地機借鑒的對象,而s9+搭配m6的先掃後拖模式也一度是掃地機界的巔峰組合,本次實測的則是新版的j7+,顧名思義可以理解為i7+的下一代機種,話不多說,機器廬山真面目在此

一、基礎部分:

j7+與i7+相比,第一眼看到最大的改變就屬集塵座的變化,小二用S9+(集塵座與i7+高度相同)放在旁邊對比馬上可見,在整體寬度不變(寬度就是掃地機的寬)的前提下,高度減少了許多(33.8cm,應為目前市場上最矮的一台),這讓j7+可以更容易的放在某些櫃體或是層架的下方

另外一個大幅度的改變就是鏡頭位置,從原本的機器頂端往斜前方看,更改為放在機器正面往前看;往斜前方看是去參照家中的天花板、牆壁、柱子等物件去輔助定位與探索環境,放在正前方之後最大的進步就是多了前方障礙辨識

以s為例,正前方的環境偵測手段,就是多組紅外線+輕碰感應,面對障礙物會試探能否通過

但這種針對特定水平線高度偵測的做法,會導致機器對於低於一定高度的物件會完全看不見,而包含像是伊萊克斯i9、石頭maxV等強調障礙規避的,則都是在正前方做一個”面”的偵測,所以這一代的j7+,主打的就是對於手機線、襪子、便便能夠主動規避,但細部邏輯有點不一樣,這點後面再說

而為了確保偵測在任何時候都能順利進行,自然有補光的機制,在沙發底部或昏暗環境都能夠繼續作業

因為是i7的後繼機種,回到圓形造型的j7+可以看到滾刷不像s9一樣可以前置,長度部分也回到16cm的正常水準,但目前這種滾刷設計還是iRobot獨有,雙滾刷對於略有一點體積的垃圾可以順利”夾”起來,而純膠刷也讓毛髮纏繞不構成問題

底部偵測維持標準的6組防墜落

邊刷的部分與i7相同,邊邊可以掃到,但角落就比較辛苦一點,算是圓形機身普遍常見的問題

側面部分可以看到防撞桿包覆的感應器,能夠輔助讓沿邊清掃更穩定,實際上表現也沒有問題

如果是沒有+的版本,就需要固定清理集塵盒,取出方式與前代相同,另外內部有偵測粉末髒汙的機制,如果遇到大量粉塵會掉頭再掃一次(與s9直接前後反覆來回不同)

不過集塵盒內部的邊角相對比較多,清理起來會比較麻煩一點

如果是+版本,就是搭配自動集塵底座使用,正面有個小小QR code方便機器辨識回家

過去的回充做法,會是放一組感應器來找充電座,所以頂部需要有額外的突起

這個高度j7+就可以省下來,所以機身高度來到8.6cm,更有機會深入家具、沙發的底部

而J7+的自動集塵底座單論上方是比之前的寬,可以看到旁邊還能放一組備用的集塵袋方便取用

J7+的集塵運轉,相較前代來的更加大聲,但持續時間比較短(具體與集塵盒內垃圾量有關可能與j7+的集塵力道更強有關),這點就見仁見智,但第一次用可能會被嚇到XD

  • S9+:75-80dB運轉10秒
  • J7+:90dB運轉5秒多一點

二、規劃能力:

j7+行走邏輯與前代相同,出發後就先直線往前遇障礙後往右後迴轉開始弓字型清掃,過程中會持續尋找是否有可以進入的地區,並在最後進行一次沿邊打掃作為收尾

先沿邊跟後沿邊(常見於雷射型機種)的差別,在於前者會因為要探邊緣,所以對於牆壁比較容易出現輕碰,好處則是碰到床裙、窗簾等假性障礙能夠順利通過

頭幾次使用的時候,iRobot會逐步依照清掃的狀況開始繪製地圖,大約跑個2-5次之後就會產出比較完整的地圖可以參考,並按照隔間加以分區,而針對這樣的地圖就可以做到分區清掃,也可以針對特定區域人工拉出禁區或是清掃範圍

值得一提的是可以看到iRobot的地圖單格單位是10cm(細節控狂喜)

三、清潔力:

j7+沒有檔位區分,直接由機器自行判斷運轉,而這樣的粉塵量似乎無法到達頻繁觸發汙染偵測機制的程度,實際打掃如下所示,可以看到中央部分打掃過的狀況都還不錯,而邊角的部分則因為圓形機身而會有漏

純掃過的中央部分,手抹過稍許有點粉塵,以這個音量與純掃來說,算是還可接受的程度

角落部分因為邊刷長度有限,就真的會漏一點處理不了

四、障礙規避能力:

iRobot j7+本次主打的特色之一就是前鏡頭可以加強障礙辨識規避,但同時又需要保有原本iRobot特色,所以加總下來的實際狀況與目前市面上常見前鏡頭機種(如石頭maxV、伊萊克斯i9等)的幾乎完全規避其實並不相同

首先面對桌腳、椅腳或是牆壁,機器還是與以前沒鏡頭的時候一樣,減速靠近後還是會輕碰上去看看

而面對小玩具跟充電線,可以看到iRobot似乎採用的邏輯是針對【特定障礙】加強辨識,其餘的仍然按原本的方式處理,也就是有在機器資料庫內的才會被認為是需要避開的障礙

所以電小弟的小熊玩具直接被推走(幫小熊哭哭),而充電線則是可以完美規避(單以這一次來說有點保持得太遠了),回到個人使用情境下,建議是當作機器只會針對廣告提到的三項:固體便便、充電線、鞋襪會閃,其餘一律會上來判斷

但有時也可以保持得剛剛好,對於景深的判斷目前看起來是偏保守

貓便便的躲閃也沒有問題(小二超怕真的吃進去orz),大概指節大小的就可以辨識到,太小的如兔屎,或是稀爛性質的,目前市面上各家掃地機仍然無法做出精準的規避

五、全室覆蓋率與清掃速度:

  • 覆蓋率:預估>90%,沒有區域性漏掃但有時規避會閃太遠
    – 沿邊打掃ok
    – 面對床裙也能順利通過
  • 清潔速度:實際行走面積6坪約35分鐘,清掃速度算是正常水準(沒有反覆通過所以比起前代快一點)

六、其他項目:

1.運轉音量:

在距離1公尺處測量,運轉音量為68-70dB,算是不吵等級,而以irobot來說算是安靜了

2.APP

除了一般的定時打掃、檢視清掃紀錄、分區清掃與禁區設定外,j7+最大特色是在於對於障礙的辨識加入了人工調整的空間,在首次使用連線機器的時候,請記得加入障礙物影像辨識

之後在機器掃完取得清掃紀錄後,就可以看到本次打掃過程中,j7+所遇到並規避的各個障礙

針對每個障礙,可以個別人工判斷是機器誤判、還是確有障礙,而確有障礙也可以分成暫時性障礙與永久障礙,永久障礙自然就是去設定成禁區永遠規避,而暫時性障礙,例如路過的嚕嚕貓以及脫下來沒收好的鞋子,下次機器就會再次嘗試清掃,同時也可以要求機器回去補掃

這種做法算是減少了系統誤判的影響(變得可以補救),而懶得管的也可以完全不理,算是提供一個額外的功能使用這點還不錯,APP捕捉的障礙物畫面會於APP保存7天讓用戶進行判斷,看是否要設置禁區,7天後資料就會自動移除

總評小結

iRobot j7+規格基本整理如下:

  • 定位系統:鏡頭
  • 機器高度:8.6cm,需保留9公分以供通過
  • 集塵座高度:33.8cm (應為目前市面最矮)
  • 運作音量:65-70 dB (1公尺處)
  • 直接清潔力:良好
  • 邊角清潔力:一般
  • 障礙脫逃力:優秀
  • 全室覆蓋率:預估>90%,可以通過床裙等假性障礙
  • 障礙辨識:良好,對於線圈、鞋、便便應有特別優化,且誤辨識的障礙可以加以排除
  • 清掃速率:通行面積6坪/35分鐘
  • 價格:43,880

iRobot這一代的j7+,可以看到就是之前i7+的後繼機種,主要的優化點就在於能夠正面辨識障礙以及集塵座的尺寸更加友善,其中正面辨識有看出來iRobot試圖在保有自己過往特色(能過床裙等假障礙)之餘,盡量避免輾過一些絕對不能輾的東西如充電線跟寵物便便,其實兼顧的還不錯,但要理解還是會有一定的試探與擦碰,不會是完全不碰

而實際的清掃表現,受限於音量降低、圓形機身的因素,比起自家旗艦的s9+低了一些,作為純掃機種會更加仰賴與m6的聯動以取得較滿意的清潔表現,個人評價還是s9>j7>i7

價格是非常旗艦等級的4萬,如果是對於中國品牌很感冒的客倌,這台仍屬目前市面上最佳產品之一,但個人可能會更加期待能夠把正面辨識放到s9+上作為品牌的真。旗艦機種囉

9 thoughts on “掃地機器人開箱實測PART27 : iRobot j7+”

    1. 如果對於中國品牌沒有牴觸的話,這樣的組合我會優先考慮科沃斯
      如果要選irobot,會是因為家中有一些軟障礙(例如床裙、落地窗簾等),必須要選irobot才能夠過去

  1. 請問J7+與M6連動的先掃後拖設定上有什麼技巧?因為有時會動有時不會動。感謝!

發佈回覆給「BB」的留言 取消回覆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。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